近期,包头市编办在市农牧业系统现有17个事业单位、618名编制和69名科级领导职数总额内,通过统筹调剂154名编制、优化4个事业单位设置、动态调整编制等方式,完成了市本级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设置、加强和保障农牧业重点工作、推动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对17个所属事业单位进行“五定”,实现了改革、调整和管理工作多赢。
一、顺势而动,完成市本级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是我市的重点工作,更是加强农牧业领域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举措。按照落实改革要求、统筹使用现有机构编制、减少执法队伍的原则,在前期认真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市通过调整集中职能、机构更名,设立了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分散由市农牧业系统5个科室和9个事业单位行使的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种畜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农牧业新品种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牧业机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85项行政处罚权全部集中由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
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局的设立,杜绝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增强农牧业部门执法合力、提高农执法效能的改革目的,切实保障农牧渔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积极探索,推动农牧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
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归并到行政机关或设置为行政机关是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路径。我市针对市农牧业系统同时并存职能相近、执法区域有别的两个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情况,通过调整归并职能,将市铁路水路航空港动物卫生监督检验站的职能全部纳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达到了相同职能整合和减少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数目的双重效果。
调整后,市农牧业局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由5个减少为4个,同时,将动物卫生监督按不同区域监管调整为由一支队伍、统一监管。
三、动态调整,保障市级农牧业重点工作所需
针对当前农牧系统事业单位需要进行的职责任务调整等情况,在进行深入沟通的基础上,结合农牧系统实际,优化整合其下属事业单位中职能相近的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整合后更名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继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升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将空出的事业单位数额,根据按照互联网+农牧业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全市农牧业和农牧民服务的水平,设立了市农牧业信息中心,负责市农牧业局内外网的运行保障和为农牧民致富提供信息支持及加强农牧业信息发布工作。
通过整合调剂,有效挖掘农牧系统的内在潜力,盘活农牧系统现有编制资源,使农牧系统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全市农牧业管理和农牧业服务保障机制更趋完善,为全市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四、重新“五定”,确保农牧系统事业单位业务所需
市农牧业局所属事业单位“五定”方案确定于1998年左右,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原有职责和机构编制核定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工作所需,在调整优化事业单位的同时,我市对市农牧业局所属的17个事业单位进行了“五定”,通过对单位主要职责、机构规格和分类类别、编制、人员结构、经费来源的重新明确,进一步划分清晰了市和旗县区农牧业事业单位的职责边界,理顺事业单位的相互关系,科学配置了机构编制,有效地服务了全市农牧业服务工作所需,有力保障了农牧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