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坚持刀刃向内,盘活沉淀的编制资源。通过改革,全市收取了事业单位50%的空余编制,收取了经营类事业单位、未分类事业单位及有经营职能事业单位的全部空编,特别是创新性的预收了承担市场可替代职能单位的编制,全市共计盘活千余名编制。同时,考虑到全市高质量发展和基层强化治理能力所需,市本级向大数据、综合执法、“放管服”领域等重点部门保障近700名编制,另外随职能下沉,向旗县区配套下沉几十名编制。
二是聚焦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机构。保障“科技兴市”行动实施,新设立了稀土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大数据中心、投资促进中心、社会信用管理中心,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口岸服务、电子商务促进等机构,拉动全市科技和经济发展引擎。
三是聚焦民生和民心工程,改善公益服务供给结构。优化教育领域机构设置,加强教学研究、教育督导、教育技术等机构设置;持续充实公共卫生领域人员力量,调剂编制按标准保障全市两级疾控中心工作所需,规范设置全市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优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做强艺术剧院、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满足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