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法规制度建设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随着“基层减负年”的深入推进,青山区已全面建立街镇履行职责事项清单,为切实维护清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我区积极探索创新,着力构建跟踪督导与问题反馈机制,从考核督导、联动以及动态调整等方面精准发力,真正让清单从“墙上”落到“地上”。
一是建立考核督导机制,筑牢清单执行根基。组织部牵头指导各部门将街镇履职事项清单作为2025年高质量发展考核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划出“硬杠杆”,严禁部门在清单以外向基层转移职能、转交任务、转嫁责任,从源头杜绝部门将工作随意下压基层的现象。另一方面考核部门配合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部门依清单加强对街镇发展的支持保障,比如在农牧林水、住房建设等方面为街镇提供必要的技术等支持,确保两级衔接顺畅、不留盲点。
二是完善联动机制,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持续优化“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将街镇基本履职事项清单之内的事项全部纳入“吹哨”范围,对配合清单中明确的事项逐一规范,完善配合路径。例如在涉及多部门职责的违建拆除、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领域问题,街镇与部门之间常因职责不清、配合不畅导致问题久拖不决,通过对事项的详细梳理,明确了街镇负责现场情况摸底、信息上报 “吹哨”,城管、住建、公安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 “报到” 后的具体任务与工作流程,形成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工作闭环,充分发挥了清单厘清权限“说明书”、划定责任“分界图”的重要作用。
三是探索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清单务实管用。为确保清单能够与时俱进、贴合基层实际,我区建立健全了清单评估制度,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群众反馈等多维度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建立拟调整事项储备库,逐一明确调整事项名称、内容、依据。在清单调整的过程中,严格把控“加减平衡”原则,既做精准加法,又做科学减法,做加法将基层反映履职迫切需要的纳入准入事项,做减法将运行过程中发现的空挂空转、不能承接的纳入收回事项,阶段性按规定程序提请调整优化,确保清单编得准、立得住、行得通。(撰稿人:苏佳伟 审稿人:李盼盼)